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队伍建设 -> 法苑文化

母爱如靴

  发布时间:2014-04-24 11:23:52


    近日阅读朱自清的散文《背影》,我为那位为儿子买橘子、过铁道时笨拙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父亲所感动,不禁想到一句话:父爱如橘。

    母亲对我而言,母爱如靴。

    去年冬天,母亲给我送来一双亲手做的棉靴,说:“现在都时兴穿皮鞋了,但我还是感觉冬天天冷,就思量着给你又做了一双棉靴!”看着母亲千针万线纳出的鞋底和一针一线引出的鞋帮儿,我又一次面向母亲大声背诵了《游子吟》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!”

    母亲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,已经快七十岁了,但身体还算硬朗,农活自然没有落下,锄地、挑水、劈柴样样都干。我知道,这棉靴又是母亲晚上做的。因为母亲不仅心眼儿好,而且手巧,白天不是帮东家做小孩衣服,就是给西家小孩做虎头鞋帮儿!

    春节,我穿着母亲亲手做的棉靴,回到老家给叔伯阿姨拜年,他们看到我穿着母亲亲手做的的棉靴,说:“我还穿过你母亲做过的衣服呢!”可见,他们对母亲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!

    悠悠岁月,年年感恩!想起母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她一个人凭借一双巧手不仅给我们全家十多口人做衣服,而且给全村一百多人缝制过年衣服!那时,村里缝纫机很少,大多数妇女也不会缝制衣服,也没有做现成的衣服卖,都是买布料找裁缝裁成,然后再做。在我记忆之中,母亲每天都坐在缝纫机旁给村里的叔伯阿姨做衣服,特别是临近春节,为了赶时间,经常熬到深夜,点的还是煤油灯,当然是无偿的、没有报酬。

    一年又一年,时间长了,村里长辈和干部经过商议,村里集体研究决定每做一件衣服,给母亲计3分工(那是大集体时代,劳动以工分计酬)。还记得母亲说:“都是前后邻居,谁不帮谁,还给工分,以后咋做人?”起初母亲不愿意,最后执拗不过大伙,母亲才勉强答应,但对制作小孩衣服从不记算工分,认为能帮大伙的多帮点儿,因此赢得了大伙儿一致称赞,母亲多次被评为“模范社员”、 “好媳妇”,我家也被评为“模范守法光荣户” ……

    自我记事起,购买布料做衣服大多要凭“布票”才能买到。“新三年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,“老大脱了老二穿,老三老四接着穿”是我童年时期自编的童谣。每天晚上,妈妈不是坐在煤油灯下纺花织布,就是穿针引线给姊妹们的衣服打补丁补窟窿或者钻扣眼儿钉扣子……

    在我九岁那年,妈妈给我做了一身新衣服,过春节时我特意穿上到伙伴们面前“显摆”,不料却招来了小不点们的羡慕和嫉妒。他们趁我不注意,偷偷地用刀子将我的衣服划了一个窟窿,然后哄堂大笑。当我明白之后,不顾一切的上前将拿刀子的家伙儿按倒在地、骑在身上、卡住喉咙、举拳猛打……新春第一天,妈妈就给我的新衣服打起了补丁。至今谈起这件事,我们还都说那是贫穷惹的祸!

    母亲虽然识字不多,文化程度也不高,大道理也许懂得不多,经过岁月磨砺,双手变得更加粗糙了,但是凭借勤劳、吃苦得到美誉。这也正是棉靴的本性——牺牲自己,温暖他人!

    母爱如靴!

文章出处:审监庭    


关闭窗口
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