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小到大,我很崇拜共产党人。因为在他们当中,有无数可歌可泣、忠诚捍卫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先锋模范。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默默坚守,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康。
在昨日的全国法院弘扬核心价值观报告会上,宋鱼水同志关于“忠诚”含义的深刻演讲,使我感触颇多。一个人,从参加工作那天起,他的一言一行,一举一动,都离不开信念和精神的支撑,即思想和大脑的主导方向不能偏离。如果意识混沌,浑浑噩噩,或者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,何谈“忠诚”,更不可能敬业爱岗。宋鱼水同志正是怀抱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理想信念,根植于群众,公正办案,在不断追求和完善自己价值取向的进程中,自然而然地树立起忠诚法官的良好形象。基于此,什么繁杂细碎,什么不堪忍受,什么艰难困苦,都不足挂齿。
细细咂摸“忠诚”二字,我认为,用通俗的话讲,就是吃谁家的饭,为谁干活。事实上,谁都晓得,我们之所以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,首先应该归功于从南湖红船上走来,历尽千难万险的中国共产党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。其次,还有那些共产党领导下的千千万万的革命人士和建设者。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,国家给予我们俸禄和津贴,让我们享用优雅舒适的办公条件,每年还有不少法定假日……而人民群众呢,则是我们的衣食父母。我们颐养体魄的粗疏和五谷,皆取之于老百姓的辛勤劳作。有时候,想想骄阳下的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农民工,哪天不好好工作,我就会汗颜脸红。
我是1994年由工商局入法院的,18年的风风雨雨,朝朝暮暮,就像过电影似的时时在眼前闪现。记得走进法院的第一天,院长就问:法院很忙,你吃的消吗?不会后悔吧!我自信地回答:别人能干好,我也行!面对谁都不想多呆的档案室,面对狭窄阴暗,气味难闻的简陋之所,我一干就是15年。这期间,多少同志纷纷调换了单位或部门,有的甚至提拔升迁。而我却仍然心无旁骛,无休止地整卷,不间断地归档,像个机器人一样,每天反复机械地把控着卷宗的进进出出,接待着络绎不绝的当事人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查阅人员。直到有一天,当听说单位部分人员进行了调整提拔,我终于按捺不住起伏不定的情绪,踉踉跄跄地跑回办公室,将门关上,任凭泪水夺眶而出。片刻,带着几分怨气,我沮丧的走进再熟悉不过的档案库房:那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柜群,内存数十万册厚重的卷宗,像整装待发的忠诚卫士----它们记录着共和国审判事业的辉煌历史,见证着法律的公正和威严,神圣和光荣,也凝聚着法院后勤人员——“幕后英雄”的辛勤汗水和无私付出。我委屈极了,心想,自己经年累月地与这些数不清的卷宗打交道,百般呵护,小心翼翼的为它们“修身整容”、“发落安顿”,它们却默然不语,不会为我讲半句公道话。移步向前,当我又一次抚摸着那个镶嵌着“忠”字的老式档案目录柜时,我沉默了:当年这些整理档案的工作人员,它们可能有的已经作古,有的也许湮没无闻,大凡谁还能记起他们呢?我漫不经心地在柜子里乱翻一气,心中的怨气似乎减轻了几分。我分明看到,那一本本装帧齐整,颜色发黄的目录册里,一行行书写规范、隽秀工整的字体,匀称的令人眼前一亮,心生爱恋。若不是今天的“冲动”,我可能永远不会去理会它。刹那间,我仿佛看到那些老档案员们手挽手微笑着向我走来,那微笑,蕴含着坚韧和恒定,蕴含着默默无为、勤恳努力去书写人生轨迹的从容和恬淡。是啊,为党和人民付出的汗水,人们不会忘记,历史也将会告诉后来者。正是瞬间的感动,我终于挣脱了浮躁和孤寂,冲破了世俗的偏见和压力,情系兰台,勤勤恳恳,固守清贫,使洛宁法院的档案工作跃入省级先进行列。我也荣幸地参加了河南省档案系统先进事迹报告团的巡回演讲。从1998起,连续当选为洛宁县第十、十一、十二届人大代表,现为洛宁县第九届政协委员。工作之余,我笔耕不辍,出版了散文集《心影》。
回顾走过的路程,我深切感受到,工作的坚守,生活的淡定,心态的平静,是尽一己之力,做好本职的基础,也是政法干警对核心价值观实实在在的最好诠释和无限忠诚。忠诚来自对理想信念的追求,来自对所操职业的挚爱和躬行,更来自清心寡欲的修持和坚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