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到了麦子成熟的时节。
之前,曾无数次找寻,儿时与小伙伴们疯玩、嬉闹于麦田的影子和场景。然斯人远离,各奔东西,再也无法恰到好处地来描述、揭秘和缝合往日的精彩,只好伫立在幽幽恬淡的麦香深处,向着广袤熟知的肥厚大地,娓娓倾诉滔滔不绝之情愫!
言说我们这一代人,那确是,嗅着麦香、嚼着麦粒、拾着麦穗、揣着麦意,尘灰扑扑地“崎岖”长大成人。一路走来的千般苦难,过早地被赋予在身:一个馒头,几乎能成为一天的全部口粮;要想接续玩耍,无奈却没了可以用来畅游的力气“资本”,只好面带菜色地呆坐在低矮简陋的土墙根儿,任听世界一味的贫穷嘈杂……
人常说,“民以食为天。”其实我想,在每个人心中,麦子的诱惑,可能远比山珍海味、佳肴美馔,更令人刮目相看,根深蒂固;还有那麦子的香味,也很容易让人想象出,万物得以栖息繁衍的基本“源泉”,无外乎朴实无华、大众口味且可点可圈的麦类实品!
当然,最起码眼下,可能还没有人舍得抽取闲暇,整日徜徉于这无垠的金黄空间;可能也没有人会真正俯下身子,旋即扔掉伺养的“家花”,而不顾一切地冲向田畴。但我却要大声地说,那是他(她)压根儿还没尝过饥饿的难熬滋味,或者说,权贵之流、富豪之辈是决然不可能轻易地触碰,并关注这根“神经”的!
记得我爷爷主要的谋生手段,是整天价埋头苦做一种叫做“小板凳”的“买卖”。你可别小看了它,因为一大家子的吃穿费用,全靠此举微量收入。老爷子为了使子孙少受罪,不饿着,宁肯自己闭口免食,也要咬紧牙关,硬是从牙缝丝里抠出一星半点的结余,献给他可亲可爱的长辈后生。结果是,胃病过早临身,死后口袋里尙存有麦子的参差颗粒……
想体味一下有血有肉、实实在在的生活吗?那么,请将兀自的灵魂,真诚投放于几千年来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老农们,竭尽毕生而精铸的汗水,所浸透融化过的每一寸沃土!
至此,让我们耐住性子,静下心来,去细细回望他们的日常劳作——有多志向远大,有多锲而不舍,有多杂事加身,有多意境深奥……
在不少文人墨客眼中,绒毯似的麦田,推涌的麦浪,饱满的麦穗,丰收的喜悦,确定无疑是歌颂农民、启迪智慧的笔触;但在农民自己心里,他们却全然忘却,他们恰恰才是,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,使出浑身解数,用一点一滴的辛劳,默默无言地代代传承和决定着:人类的生存、生活与生命!
但有人却蔑视他们,认为未来的寰球,必是高科技的幻变演奏。于是,特别是那些年轻人,他们毅然决然抛家离乡,义无反顾地去外面的世界,追寻灯红酒绿,追寻感官刺激,乃至人生的“真谛”。这中间,有的人,也确实富裕得流油。但随着时光的旋转,他们无时无刻不深切感受到,每一枚生命的老根,其实,永远都镌刻在家乡的深层土壤——即便是土薄地贫。而最初的咿呀萌生,虽历经岁月的淘洗磨砺,则不期然地又“倒数”在了麦子的影儿之上。那弥散着故园情怀的汩汩惆怅、无尽希望,还有一切的一切,都恰好贯穿于人生的每一个节点、事业的每一道门槛以及美好生活的每一片鲜活、每一项筹谋上!
由此可推,任何满载艰辛勤勉,任何缀满耕耘色泽、任何脚踏实地的有所作为,都应该是悠悠岁月里绽放的朵朵花蕾,它们一刻不停地卯足了劲儿,结出的果实,自然久远而弥新,芳香而诱人!
哦,这诱人的麦香!她正在田野里自由地飞翔……诱人的麦香,劳动的期望。在这儿,没有浮华,没有浮躁,更没有直钻鼻翼的世俗异味。她像一杯白开水,绵长纯净,直抵肠胃;又似一杯家常酒,清逸淡远,令人心醉……